返回 在线阅读 暂停/继续 加入书签
第三十二章全军教育训练的新阶段
一突出军事训练的地位

  1959年9月,中共中央组成新的军事委员会,叶剑英被任命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按照军委的分工,叶剑英负责全军的军事训练工作。1960年初,军委批准成立军事训练和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简称训研委员会),成员有叶剑英、粟裕、张宗逊等,叶剑英任主任。这样,叶剑英在担任军事科学院、高等军事学院的院长兼政委,领导全军军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同时,又肩负起了领导全军院校和部队的教育训练工作的重任。

  叶剑英在致力于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建设和主持全军的教育训练工作中,经常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应该突出抓什么?军队训练应处于什么地位?这是关系到搞好军队建设,提高部队战斗力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经过几年来的实际考察和摸索,叶剑英认为,必须在军队建设中突出军事训练的地位,继续在各级领导中牢固树立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的思想。因此,他在军委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上,多次指出:军队在和平时期的中心工作是训练,军事训练是解放军建设和战争准备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①当然,在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炼了军事训练以外,还有其他各项工作。

  叶剑英认为,要确立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各方面的矛盾:(一)军事训练时间同政治、文化教育时间的矛盾;(二)军队训练与国防施工的矛盾;(三)军队训练与战备的矛盾;(四)军队训练与生产的矛盾;(五)军队训练与物资保证的矛盾;(六)军队技术训练与武器装备的矛盾;(七)军队训练同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的矛盾;(八)军队训练与预备役训练的矛盾,以及条条、块块的矛盾,等等。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叶剑英多次主持召开全军训练工作会议,并先后前往上海、无锡、南京、广州等地分别参加海军、空军、陆军训练工作会议,召开许多小型座谈会,和主管训练的同志一起研究问题,总结经验,以便充分取得指导训练的发言权。

  ②

  叶剑英利用各种会议和视察工作的机会,反复向部队、院校领导宣传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的思想,要求大家从人民解放军建设全局的高度来认识教育训练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各级党委要善于抓总和关闸,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统筹安排各项工作。对军事训练的各项内容,如技术与战术训练、战士与干部训练、步兵与特种兵训练等等,也要统一安排,不要“单打一”;军政首长都要管训练,主管军事训练的首长要深入第一线,掌握情况,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及时指导,取得领导训练的主动权;各级领导机关要上下协调,主动配合,不断调整各种矛盾。在工作部署上,要有主有次,注意协同,不要“横队前进”或“孤竿直插”;在时间安排上,要有急有缓,要给下边留有余地,不要统得过死,等等。经过叶剑英的大力倡导和艰苦的工作,各级领导对训练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并采取有力措施,既突出了军事训练的中心地位,又保证了其他工作的协调发展,在全军范围内逐步掀起了群众性的练兵热潮。“训练为作战”,“训练也是打仗”,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地训练部队,这是叶剑英领导军事训练一贯的根本指导思想。

  ①访问石侠、路奎、李锋谈话记录,1986年。

  ②时剑英在全军训练会议和陆海空三军训练会议上的讲话,1959年12月,1961年他说,军队的训练是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战斗中的情况是复杂的、困难的、瞬息万变的,特别是未来战争,极端困难,极端复杂。所以我们要在最复杂、最困难的条件下练兵,要根据实战的要求来练兵。①叶剑英指出,可以预想,未来战争一旦爆发,同我们作战的敌人,拥有最现代化的技术兵器和装备(包括各种核子武器及投掷各种毁灭性武器的手段),不管我们自己使用什么样的武器,都必然要在敌人的逼迫下,不得不在新式武器——原子弹、导弹、氢弹、化学细菌及其他武器的杀伤、破坏和威胁之下进行战争。因此,他要求全军指挥员以及所有的军事、政治、后勤工作人员要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美援朝的作战经验,研究如何在现代条件下适应未来战场的需要训练部队。同时,他又指出,在现代条件下进行训练决不是要脱离我军现有武器装备的实际,而是要适应未来战争的发展,解决以我军现有装备在现代条件下作战和训练的问题。正如过去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以步枪、机关枪同敌人的飞机、坦克、大炮作战一样,否则,一切脱离实际的做法,都是错误的。②叶剑英在五六十年代,强调要立足军队现有装备在现代条件下进行作战和训练,研究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敌人的战法,这个思想对部队今天进行军事训练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从未来战争的实战需要出发进行军事训练,要抓住哪些关键性环节?叶剑英认为,对中高级指挥员说来,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际训练和理论学习,使他们充分认识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战术和作战原则。他要求指挥员从思想上明确: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仍是现代战役的根本目的。要坚持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原则,使用主要兵力进行集中突击:主要突击力量要指向敌人防御比较薄弱的地区;坚持创造战场的原则,创造有良好的群众条件、地理和交通条件、工事条件的预设战场和战役布势;要坚持协同原则,搞好军兵种的协同作战,保证对军队进行确切而又不间断的指挥。还要研究原子武器对现代战役的影响以及抗登陆战役、渡海登陆战役、城市防御战役等不同类型的战役战法;研究现代条件下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的特点及其运用:要研究反突然袭击原则,顶住敌人的突然进攻。叶剑英还强调,战役法、战术训练要抓住理论学习、战例研究和想定作业或演习等三个环节。通过理论学习,了解战役战术的一般原则;通过战例研究,知道这些原则在过去的实战中是怎么运用的;通过想定作业和演习,使理论原则与现实结合起来。这三个环节又是相互联系的,要逐步加深理解,综合运用。①叶剑英在主持全军军事训练工作中,十分重视海防边防部队的训练。他认为,如何对付敌人在边境的各种侵扰,和我们军事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

  加强海防边防,除了解决编制装备等问题外,必须突出海岛、边防部队的战术技术训练。他深入海边防前沿,调查研究,与部队指战员和民兵一起总结经验,根据不同敌情和地形,不同对象,提出具体的“反冲击”和“反突击”方案,保证把“从海上爬上来的,天上掉下来的”敌人,消灭在滩头阵地上。

  叶剑英指示部队各级指挥员要重点研究解决未来战争中的近战问题。他认为,不管敌人空中力量如何强,海上力量如何大,要到我们国土上来作战,①叶剑英:《关于军事训练问题向军委的报告》,1961年7月20日。

  ②叶剑英《在军委训练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报告》,1957年10月。

  ①叶剑英在全军训练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1月23日。

  就势必要在地面上同我们作战。合成军队在地面作战是决定胜利的一个关键,不管敌人的武器射程有多远,威力有多大,归根到底,它要同我们进行近战。远战为近战创造条件,远战本身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要靠近战。

  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人和政治的威力,在近战中战胜敌人。打近战,一是我们冲进去,一是把敌人引进来。这就要求加强我们的尖刀连的训练,大胆勇敢地钻到敌人的队形里边去,要有和敌人打混战的决心、勇气和技术。合成军队在地面作战,要适应打近战,他还强调要把部队在近战中打坦克的问题作为今后近战训练的主要课题之一。①在指导部队近战训练中,叶剑英还专门发出指示,要求加强夜间训练。

  他认为,夜战是人民解放军的传统战法之一。未来战争,不管敌人使用什么武器,我们还是要靠夜战、近战来对付它。一定要把我们的部队训练得敢打近战,善打夜战。②“练为战,不是为看”,叶剑英在指挥军事训练中反复强调这一观点。

  他一贯反对在训练中弄虚作假,搞“花架子”。他强调抓住现代战争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课目,反复多练,在最困难最复杂的条件下练兵,切实克服形式主义。

  ①叶剑英在广州军区训练会议上的讲话。1961年2月16日。

  ②叶剑英在全军军训会议上的讲话,1963年9月11日。

  二军事训练的目标与途径

  军事训练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四个结合”。这是叶剑英在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训练的宝贵经验之后,对军事训练提出的总目标、总要求。“四个结合”的内容是:红、专、健结合。这是叶剑英对我军官兵要达到高质量素质所作出的全面的高度概括。“红”,就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优良的思想作风。“专”,就是能熟练地掌握本身的业务技术。“奖,就是要有健壮的身体。1961年5月,叶剑英在海军训练会议上,对“红、专、奖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他说,我们军队要又红又专又剑红、专、健,就是毛主席指示的“德育、智育、体育”。必须向着这个目标努力,三者缺一不可。只红不专不行,是空谈的政治家;只专不红更不行;但只有红专,没有健也不行,这是“物质基幢。现代战争对人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杜甫有句诗“身欲飞兮病在床”,躺在床上爬不起来。技术再好也没有用。所以,除了抓红、专之外,还要抓剑“技术训练与战术训练结合”。叶剑英指出:“技术决定战术,战术是技术和人相结合的运用。技术训练是战术训练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技术,才能进而学会运用战术。战术是人掌握和运用武器遂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也只有学会掌握战斗行动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技术的效能。因此,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要很好的结合起来。”他还针对当时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强调战士训练的重点是技术,但也要懂得一点分队的战术;干部训练的重点是战术,但必须了解现有武器的性能和运用原则。总起来是要在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战术训练,在分练的基础上进行合练,二者不可偏废。叶剑英指出:技术训练不但要求能“开得动”、“打得准”,而且要能“联得上”。

  战术训练则要求能“摆得开”(正确的部署兵力、兵器)、“捏得拢”(实施坚定而不间断的指挥,掌握部队,形成拳头)、“合得成”(各兵种在战斗中协同一致,发挥整体力量)。

  “训练与科学研究结合”。叶剑英指出:在训练中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是不可缺少的。训练过程也就是研究过程。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将训练、战备以及执行各项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集中起来,进行科学研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再运用到训练、战备以及各项工作的实践中去。如此不断反复,总结提高,推动工作,改进技术,发展理论,使学用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院校训练与部队训练结合”。叶剑英强调,院校要根据部队的需要来训练干部,使训练出来的干部,在经过一段实习之后,确能担负起自己的职责。部队则应选送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干部到院校深造,并热情支持和帮助院校毕业的学员尽快熟悉部队的情况,胜任本职工作。这样,既提高了部队的素质,也提高了院校的威信。

  叶剑英强调指出,“四个结合”是对军队训练的总要求,也是训练工作的总目标。全军要军政一致、上下一致,奔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只有达到了这些要求,才算完成了训练任务,才能用来作战。①为了达到这个总目标,叶剑英要求确立科学合理的训练工作体系,在训①叶剑英在全军训练会议上的讲话,1960年1月3日。

  练内容上要完整系统,如在红与专方面,要兼顾政治、文化、战术和技术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在训练的对象上要面向院校、部队、机关和军外(民兵和学生)四个对象。各项训练课目要有机结合,配套成龙,要“有头,有腰,有尾,不能跳独脚舞”。训练中要有主有次,突出重点:全军训练的重点在干部:部队训练的重点在军士;特种兵训练的重点在技术。叶剑英认为,不同层次的训练,不同阶段的训练,都应把握重点。训练中重点和一般的关系,是多少关系,不是有无关系,既要把握重点,又要进行全面系统的训练。叶剑英要求搞好训练工作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和衔接。一般说来,要先基础后应用,先上后下,先分后合,技术训练为战术训练作准备,分队训练为部队合成训练作准备,部队合成训练为兵团的合成训练作准备,而平时训练又要为实兵演练作准备。为了搞好“四个结合”,叶剑英还要求,训练程序和方法要正规统一;训练制度要严格健全;要以我军自己编写的条令条例作为训练的依据,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总目标,有效地提高部队战斗力。

  继承和发扬人民解放军勤俭练兵的光荣传统,坚持走勤俭练兵的道路,这是叶剑英在军事训练方面的又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解放军训练条件受着国家经济力量的制约,训练与保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对于各技术兵种来说,这个矛盾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叶剑英指出,必须坚持勤俭建军、勤俭练兵的方针,发挥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在1961年5月分别召开的陆、海、空军训练会议上,他反复强调,勤俭练兵的思想不是建立在我们现在比较贫穷的基础上,不是因为穷才提出勤俭练兵。穷,固然要勤俭,就是将来不穷了,很富了,我们也要勤俭练兵。勤俭练兵也不仅仅是指常规武器训练,尖端武器的训练也要勤俭练兵,武器装备越发展越要勤俭练兵,这是百年大计,是训练过程中的一条规律。

  为了切实做到勤俭练兵,他从各军、兵种实际出发,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海军要做到“在港苦练,出海精练”;空军要做到“地面苦练,空中精飞”;陆军各兵种要做到“在营苦练,野营精练”。总之,不论是海军、空军还是陆军,所有部队都要贯彻勤俭练兵的思想。

  叶剑英动员全军指战员,特别是后勤工作人员,要发挥创造性,精打细算,克勤克俭,想方设法节约我们的物资和经费,真正做到“钱要用得少,事情要办得好”。他提倡在物资供应困难的条件下,要尽可能利用模拟器材训练,搞好代用器材训练。为此,他在1961年7月向军委作的关于军事训练问题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在训练质量上,要坚持高标准,在器材保障上要实行“低标准,瓜菜代”。在训练中要尽量采取以旧代新、以假代真、以小代大、以上代洋等方法。这样,技术练精了,装备也不会磨损。他向海军领导同志提出,要效法国外的一些军队,把陈旧的舰艇作为训练舰艇用,或将舰上的新炮拆下来,换上旧炮来轮流操作训练,有战斗任务时再把新炮换装上,以减少战斗舰艇的磨损,节约器材和油料,他到部队检查工作,发现空军革新的水泥炸弹、炮兵革新的多种代用炮弹等,既可保证训练效果,又能节省经费,很有价值,便建议推广。1965年,叶剑英在北京组织举办了全军军训器材展览会,展出各部队、院校送来的3000多件革新器材。这些革新器材基本上都是遵循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的原则创造出来的,程度不同地收到了变难为易、变繁为简、变昂贵为廉价的效果。这次展览会先后接待观众20余万人次,全军各部队师以上负责训练的干部和部分团的干部参观了展览,使勤俭练兵的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

  叶剑英在主持全军训练工作的过程中,十分重视首长——司令部的训练,重视提高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组织指挥现代战役、战斗的能力。他认为,在未来战争中,诸军兵种军队合同作战,其通信联络、协同作战、战斗保障、后勤保障以及为适应战时需要的平时训练、管理教育等,都需要通过司令部门周密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充分发挥司令部的职能和作用。一切工作既要快速仍又要非常准确,这就对司令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他在主持全军高级指挥员集训中,多次强调,指挥员和司令部人员必须熟悉各种现代武器的战术、技术性能和运用原则,学会在使用原子武器条件下战役的组织与指挥,特别要学会在战役的全过程中组织各军兵种的协同动作。他说:“司令机关是军队组织机关重要的部门,是军队的领率机关和指挥中心。”“参谋强了,司令部就强了;司令部强了,指挥就灵了。”他提出要从思想、业务、作风三个方面加强司令部的建设。他特别强调参谋人员在工作中要有积极性、主动性、计划性、预见性,办事要认真负责,迅速、准确。①他积极倡导并亲自组织编写《司令部工作条例》。他还主张多搞近似实战条件下的首长司令部演习。

  ①叶剑英:《大力加强司令部建设,充分发挥司令部的作用》,1963年1月18日。

  三倡导和推广郭兴福教学法

  有了正确的训练方针,还必须有好的训练方法。

  叶剑英在主持全军训练中,经常深入部队训练实践中作调查研究,解决训练改革问题,总结群众性的练兵经验,不断探索和改进练兵方法。

  叶剑英不仅注意总结推广适合各级指挥员需要的各种军事训练的方法,而且更为重视分队基础训练的方法。多年来,他一直在积极寻找这个方法。

  1963年秋,叶剑英从总参谋部编辑的一期《军训简报》上,看到了南京军区推广郭兴福教学方法的报道,引起很大的兴趣。他派秘书、办公室主任兼军事训练、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莫阳率工作组到南京军区进行考察。随后,他于12月23日,冒着凛冽的寒风,赶到南京。24日,又到镇江参加了总参谋部召集的郭兴福教学方法现场表演会,参观了郭兴福以及南京军区推广郭兴福教学法涌现出的优秀教练员和先进分队的8个课目的表演,并与郭兴福、郭兴福式的教练员,以及主管训练的干部进行座谈,深入调查研究。他了解了从1960年以来郭兴福教学法的产生经过和领导培养、逐步完善推广的历史,肯定地说,郭兴福的教学法,是我军传统练兵方法的继承和发扬,是领导培养、群众支持和他个人努力的结果。他从继承我军的光荣传统和建设现代化革命军队的高度,评价了郭兴福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意义,高兴地指出,郭兴福教学法的出现,不仅得到南京军区部队的赞同,还自发地在其他一些部队传播,这充分说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创造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他把郭兴福教学方法概括为五大特征:第一,善于在教学中抓现实思想,充分调动练兵的积极性,并能够发扬教学民主,集中群众的智慧,其行官兵互教,评教评学;第二,把练技术、练战术、练思想、练作风紧密地结合一起,把兵练得思想红,作风硬,战术活,而且身强力壮,一个个都像小老虎一样;第三,采取由简到繁,由分到合,情况诱导,正误对比的方法,逐步加深认识,掌握要领;第四,把言教与身教、苦练与巧练结合起来,使战士百听不厌,百练不倦;第五,严格要求,一丝不苟,谆谆善诱,耐心说服。叶剑英指出:“上述这些方法,不仅适合于步兵,而且适合于各军种、兵种”。他认为,不能把郭兴福教学法单单看成部队训练的一种具体方法,不能低估郭兴福教学法对全军现代化建设的意义。①1963年底,叶剑英正式向中央军委写报告,扼要介绍了郭兴福教学法的内容和特点,建议军委在全军加以推广。他在报告中写道:“郭兴福教学方法已为广大群众所公认,自动要求学习郭兴福教学方法已自下而上的酝酿了很久,有几个军区已经正式作出了决定,条件已经成熟。建议军委发一个指示,在全军加以推广,号召各军区,各军种、兵种,部队和学校及至民兵,结合本身的特点,学习郭兴福的教学法,发扬我军传统的练兵方法,培养郭兴福式的教练员,借以掀起一个军事训练的高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罗瑞卿收到叶剑英的报告后,当即向毛泽东主席和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贺龙副主席作了汇报,毛泽东仔细看了这份报告。当看到文中第二个特点,即“把兵练得一个个都像小老虎一样”时,在下面划了一条杠,说:“这一条我最感兴趣。”当看到报告中“郭兴福教学法继承了我军传统的练兵方法”一句时又说:“不仅是继承,而且有发展。”最后,①叶剑英,《建议军委推广郭兴福教学法》,1963年12月27日。李德生回忆。

  毛泽东肯定和赞扬了郭兴福的教学方法,并对罗瑞卿说:叶帅找到了一个好方法。贺龙也完全赞同叶剑英的报告。1964年1月3日,军委转发叶剑英的报告,并号召全军立即行动起来,掀起一个学习郭兴福教学方法的运动。1月底,罗瑞卿代表中央军委在南京军区主持召开了全军训练会议。会议就开展学习郭兴福教学法作了部署,并号召全军以优异成绩参加全军(包括民兵)的“大比武”。叶剑英在广州军区组织人员研究制定《连队基础训练方法二十条》,没有出席这次会议。①叶剑英的报告经军委批准以后,深入部队,苦心钻研,继续推广郭兴福教学法,指导全军的群众性练兵运动。1964年2月8日,他与贺龙、徐向前、聂荣臻以及罗瑞卿等军委领导人在中共中央中南局和广州军区领导人的陪同下,观看了广州部队推广郭兴福教学法的表演后,接见了该军区出席郭兴福教学法评比现场会的全体代表,他亲自主持座谈会,着重研究解决如何进一步普及和提高的问题。他说:“过去我们已经培养了一些典型,现在要普及,由点普及到面,由步兵普及到炮兵、工兵、装甲兵、通信兵、防化兵,由陆军普及到海军、空军,由部队普及到学校。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水平上再普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叶剑英同训练委员会办公室人员一起在研究总结郭兴福教学法的基础上,吸收各部队军事训练方面的成功经验,整理出了《连队基础训练方法二十条》,经军委批准,颁发全军实行。

  为落实“二十条”,解决全军练兵运动中的问题,叶剑英继续到各部队进行调查研究。5月26日、27日,观看了北京军区夜间训练“尖子分队”的表演,并接见了表演分队的干部,进行座谈,强调“一定要训练部队能打近战,善打夜战,相信自己手中的武器,不怕敌人的核弹”。同时指出:“抓培养尖子,搞样板是对的,但培养尖子的目的是为了练好战斗中过硬的本领,不是为了夺锦标,不要搞那种舞台式的、杂技式的表演。有了尖子,还要由点到面,普及提高。”5月28日,他观看了北京部队参谋李茂发等三人标图业务表演,并同他们座谈,称赞他们的标图业务熟练,同时要求参谋人员要练好基本功。他说“现在的参谋工作,比我军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要,参谋人员的基本功,除了你们说的要会画(画得好)、会写(写得快)、会传(传得准)以外,还要会读、会记、会算。”他提出并得到推广的全军参谋人员练基本功的“六会”要求,对促进参谋人员的业务训练起了很大作用。

  6月10日,叶剑英又观看了海军郭兴福式尖子分队的汇报表演,指出:海军“学习郭兴福教学方法,必须结合海军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验,创造性的学习”,同时指出:“尖于是重要的,但光靠尖子不能战胜敌人,要使所有的舰艇都提高到尖子的水平。”

  不久,北京、济南部队在北京举行“尖子”表演。毛泽东和中央一些领导人前往观看。毛泽东看后很高兴,称赞北京、济南部队的“尖子”表演很好,要在全军普及,并指出:光有“尖子”是不够的,普及“尖子”经验要很快布置,要抓紧这项工作。叶剑英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立即向全军提出了当前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指出:“今后军事训练的中心任务是全面落实毛主席的指示,狠抓普及。”并对普及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要求总参谋部军训部认真推广郭兴福教学法,不断总结全军练兵运动的经验,提出各行各①访问莫阳、郭树元谈话记录,1989年。

  业应推广的项目,作出两年规划。①

  8月至川月间,叶剑英同贺龙、陈毅、罗瑞卿等在北京、青岛、信阳、济南等地先后观看了防化兵、侦察兵、炮兵、工程兵、装甲兵、海军等“尖子”分队的比武和山东省民兵的表演,并作了许多指示。他在肯定全军大比武成绩的前提下,指出了存在的缺点和问题。8月8日,他在旅大观看炮兵比武表演后,接见领导和代表时说,我从沈阳到安东没有讲话。我是云南讲武堂炮科毕业,但炮兵专业不如你们,早忘光了,没有发言权。这次表演有硬功夫,有发明创造,但也发现很多问题。比武不容易,劳民伤财,不一定年年都搞。他要求大家把问题提出来,转报到军委。②叶剑英对全军部分单位中存在的锦标主义、弄虚作假、搞花架子等偏向非常重视,作过多次批评,要求及时纠正。军委为此还专门发出了指示。

  此后,推广郭兴福教学方法,开展全军性的练兵运动,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沿着正常轨道前进。由于领导上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发扬成绩,纠正缺点,使运动一步步地深入,全军训练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叶剑英并不满足已有成绩,要求全军:练思想,思想红;练作风,作风硬;练技术,技术精;练战术,战术活。

  就在这时,林彪别有用心地派他的老婆叶群到广州军区“蹲点考察”,写了《三七九团一连三个尖子班的情况报告》,抓住群众练兵运动中出现的某些偏差,攻击一点,无限上纲,硬说“大练兵冲击了政治”,“犯了路线错误”。并于1964年12月29日,错误地发出《关于当前部队工作的指示》,把全军轰轰烈烈的练兵运动打了下去。

  对林彪的倒行逆施,叶剑英持有保留意见,作了适当的抵制。1965年3月23日,叶剑英在东海舰队党委扩大会议上,针对林彪强调“突出政治”、“政治可以冲击一切”,冲掉军事训练的时间的情况,指出:要科学安排时间,要及时调整时间,要善于使用时间,不能乱冲。把其他的都冲掉了,那么,政治不成了空的吗?9月17日,在听取总参军训部部长张翼翔汇报军训情况时,又指出:“郭兴福的教学方法,不是郭兴福一个人创造的,是南京军区各级领导干部智慧的表现,是我军几十年训练经验的总结,是毛主席练兵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郭兴福教学方法还是要继续推广,并使之继续向前发展。”

  但是,林彪当时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副主席,并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叶剑英的处境非常困难,他所坚持的正确意见遭到反对。然而,历史是公正的裁判人。叶剑英建议推广的郭兴福教学法以及由此所掀起的全军群众性练兵热潮所取得的成就和成功经验,对人民解放军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作用是永远抹煞不了的。

  ①叶剑英:《坚决执行毛主席指示,尽快尽好地普及尖子经验》,1964年7月。

  ②叶剑英接见炮兵比武领导委员会及各军区炮兵代表队同志的讲话纪要,1964年四领导全军院校工作叶剑英在领导全军部队训练的同时,大力领导军队院校工作。他认为,建设一支优良的现代化的革命军队,干部训练是一个重要环节。现代战争既然需要大量的兵员,就必然需要大量的干部。科学技术的发展,部队装备的改善和战争情况的紧张、复杂,不仅需要大量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现代科学知识并善于组织指挥现代战争的军政干部,而且还需要大量又红又专的各种专业技术干部。培养干部是“百年树人”的工作,如果不培养、储备大量的干部,那么即使将来国家供给我们最新式的技术装备也是无法掌握的。为了满足建军和未来战争的需要,必须大办学校。

  叶剑英身体力行,用很大的精力从事院校建设工作。他经常了解院校建设的情况,出席院校工作会议,深入院校第一线,亲自听教员讲课,进行讲评,对院校训练给予具体的指导。从1955年开始,他先后主持召开了14次小型院校工作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着手制订全军院校培训干部的规划。以后又多次出席了全军院校工作会议。在全军院校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会议上,叶剑英从十个方面回顾了“抗大”的基本经验:(一)有正确的方针:(二)有坚强的领导;(三)有良好的校风;(四)有正确的教学原则;(五)教学内容少而精;(六)学制短:(七)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八)重视教员队伍的建设;(九)十分重视政治教育;(十)自力更生、勤俭办校。他号召各院校“以‘抗大’做榜样,向‘抗大’这个目标前进”。他提出,办校中要贯彻毛泽东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干部训练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直接为战争服务的办校方向。①叶剑英向各军事院校提出的一个根本要求,就是要把院校办成培养军事人才的基地,保证训练出合格的学员。他指出,所谓合格,除政治条件外,就是使培养出来的干部能够打仗,能够在原子、化学条件下组织全军的训练,能够运用新的指挥方法组织和实施指挥,并且在组织性、纪律性方面,诚为部队的典范。为此他提出要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首先必须加强军委各总部、各军种、各兵种对院校的领导;第二,必须责成各院校的党委和首长加强对本单位的训练工作的领导,党委书记一定要管训练,第三,提高教员质量,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员队伍;第四,选好课题,编好教材,改进教学方法;还有一点,必须提高学员的素质,保证选送的学员要符合标准。

  为了培养出合乎规格的学员,叶剑英强调要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的训练。他说:“现代战争中,指挥员要善于掌握新武器,能组织和发挥新武器的综合能力。不论陆、海、空军和防空军都要在同时、同地发挥综合的力量,以歼灭敌人。没有强健的体质,不能忍受现代战争昼夜连续的战斗活动;没有高度政治觉悟,不能忍受这样大的杀伤和破坏;没有现代知识,不能掌握和发挥新武器的综合力量,没有这些,就不能成为现代条件下的军官。”

  经过几年实践,叶剑英在1959年12月21日召开的全军训练工作会议上,根据当时全军干部情况,提出三年全训干部的规划,即争取在1960年到1962年这个关键性的三年内,把全军未经学校训练的干部,轮训完毕,补齐缺额。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叶剑英主张建立和完善教学体制。院校体制实行“三①叶剑英在全军院校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7月。

  级制”,就是由士兵、军士晋升为尉官时,或在尉官任职时期没有经过正规学校训练的干部(包括营以下指挥员和相应的参谋人员),必须入步兵学校受一次完成教育;由尉官晋升为校官,或在尉官、校官任职期间没有进过正规学校学习的干部(包括正营以上、副师以下的指挥员或相应的参谋人员),必须入军事学院受一次完成教育;由校官晋升将官,或在将官、校官任职期间没有进过正规院校学习的干部(包括各军种、兵种正师以上的军政后干部、高级参谋人员和校以上的学术研究干部),必须入高等军事学院受一次完成训练。

  在训练程式上,叶剑英提出“两股绳”,即军官训练分“完成”和“速成”两种,将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完成训练”采劝三级制”的方法进行。“速成训练”,主要是根据战术、技术的发展,有重点地而且多样地解决干部在服役期间的深造与提高问题。其方法是采取轮训或集训。要求学习内容少而精,学习时间短而少(一年以内)。毕业后通常是留任原职。叶剑英主张各级各类院校都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他提倡结合实际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精神实质,学会正确运用。

  在领导院校的工作中,叶剑英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而是适应新的形势,不断革新前进。他要求全军各院校,围绕教学思想、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作风五个方面不断进行改革。1962年5月至7月,叶剑英先后对高等军事学院和军事学院的教学工作进行了检查。他于9月30日,向中央军委作了《关于改进高等军事学院和军事学院教学工作的报告》,针对“两院”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他建议进一步明确训练任务、内容和学制;加强教员工作,充分调动教员的积极性;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逐步修改教材,提高教材质量;加强学术领导,严格教学要求,发扬教学民主,健全教学制度,等等。此报告于1963年1月经军委批准,转发全军执行。

  为了进一步整顿院校,加强领导,叶剑英于1964年10月到长沙政治干部学校召开全军院校政治工作会议。10月22比贺龙主持召开第四十九次军委常委会,专门研究院校工作问题。叶剑英汇报了这次院校工作现场会情况及院校整风的意见,得到贺龙的赞同。叶剑英在总结推广该校先进经验之后,又于11月上旬主持召开第十次全军院校会议,研究教育改革和院校整风问题。根据军委关于院校整风的决定,他亲自到一些院校调查研究。按照政治、指挥、技术、医务的系统,连续主持召开西安空军第四高级专科学校、全军工程技术院校教学改革现场会和北京全军院校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会议,以及大连全军指挥院校教学改革会议,从各个方面提出了改进院校工作的意见。①正当时剑英以他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为军队院校建设、现代化建设大显身手的时机,林彪及其一伙则背后施放冷箭,加以干扰破坏。叶剑英在困境中,仍然排除干扰,坚持正确方向。当时林彪鼓吹“院校学制要缩短,军事学院一期三个月、五个月就行”。叶剑英针锋相对地提出,军事学院的学制,完成系至少两年,速成系至少一年。有一次,张震向叶剑英汇报这个问题,他听了后气愤地说:“我在黄埔军校时就管教育处,黄埔军校①访问相炜、谭知耕谈话记录,1986年。

  的教育计划是我拟订的,难道这个常识问题我还不懂吗?学制适当缩短一些不是不可以,问题是改成三个月、五个月一期,那就不叫培训,而是变成短训、轮训性质了。三、四个月时间,只能轮训一个课题。要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军校学员,没有两年以上的时间是不行的。”为了抵制林彪的错误主张,叶剑英曾当着毛泽东的面据理力争,可惜未被采纳。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后,邓小平适时提出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又作出恢复军队原有院校的重大决策。叶剑英非常高兴。向张震说:这样做就好了!大砍院校,对军队训练工作破坏很大,今天要下决心把院校办好。①他要求全军院校领导班子必须坚持革命化原则,搞好团结;院校体制要进行合理调整,任务要适当下放;在军事教学中要坚持学习毛泽东思想;要培养高质量的受部队欢迎的学员等等。所有这些对当年林彪的干扰破坏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使得全军院校在一个时期里尚能保持正常的秩序,取得了新的成绩。

  ①张震:《远见卓识,功彪史册》,载1986年11月8日《解放军报》。

  五元帅余事付讴歌

  叶剑英在积极投入全军军事科研和教育训练的领导工作,致力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期间,还奉中央之命,从事外事活动和其他工作。1958年,他相继访问印度、波兰。1960年、1961年,他曾两次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和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越南,写下了《重访河内》、《敬赠胡志明主席湘妃扇》等诗篇:“重访亲邻瞬隔年,中南光景倍增妍”,讴歌中越两国领袖和人民之间友谊长存。1963年,他随刘少奇主席访问朝鲜,填《水调歌头》词一首,祝愿“中朝友谊,鲜血凝成万代长”“放眼观天下,旭日耀东方”。①这一年12月,罗荣桓元帅不幸逝世。他以极其悲痛的情怀,写下两首悼诗:(一)毕生战斗明敌我,侨辈庄严一典型。

  大业方兴公竟逝,哀歌声里起雷霆。

  (二)

  严明公正三军冠,苦学力行不尚言。

  东海朝阳南山月,清辉漫洒在人间。②

  这一年,叶剑英怀着对毛泽东主席的深厚情感,专程访问了湖南韶山,热情歌颂衷心爱戴的导师,写下了“欲溯河源到星宿,韶山风物耐人思”的名句。

  1964年秋,叶剑英在大连开会,有感于国际形势的动荡、苏联国情的演变,吟成一首七律《远望》: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缥缈没遥空。

  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日踪。

  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③

  这首诗由董必武辗转传到北京,发表在1965年10月16日《光明日报》上。毛泽东看后十分欣赏,熟记在心。1965年年底毛岸青和邵华来看望他,便当场一字不错地默写给他们夫妇,并嘱咐他们向叶伯伯学习,好好干革命。

  后来,他们把毛泽东手书稿送给叶剑英,附信云:“父亲对伯伯是很尊敬的,对伯伯的诗也是十分喜爱的。”“父亲是那样喜爱伯伯这首诗,不仅把诗中句句都记入脑海,而且连什么时候,刊登哪个报纸都记得。”①可见,毛泽东对叶剑英诗词的熟悉和珍爱了。叶剑英在自己的诗词中不止一次地称毛泽东为导师,他热爱毛泽东的诗词,并在诗词创作中借鉴毛诗。毛泽东推崇中国古代诗词大家,但在通常情况下很少评论当代诗人,而对叶剑英却是很少的例外。他称赞叶诗“酣醇劲爽,形象亲切,律对精严”,他在给陈毅的谈诗信中,说“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②叶剑①《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48、50、52页。

  ②《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48、50、52页。

  ①访问邵华谈话记录,1993年12月。

  ②《毛泽东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9月版,第166页。

  英和毛泽东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友谊,那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深厚诗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