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倒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刀之下。
1927 年8 月1 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8 月7 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从而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9 月9 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爆发。不久,起义队伍奔赴井冈山地区,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
12 月11 日.广州起义爆发。
全国各地武装起义风起云涌..
1927 年秋。新谷刚刚登场。
黄克诚步履匆匆,回到了家乡永兴县油麻圩下青村。故乡的山山水水已经近在眼前,久违了的稻谷香味不知不觉扑入鼻孔,黄克诚内心深处不禁生出一股浓浓的思念之情。自从踏上革命征程的那天起,他已经将整个身心交给了党,交给了所有的劳苦大众。革命活动的繁多,北伐战场上的拼杀,使他很少有机会静下心来想家,想念家中的老父老母、兄嫂小弟。如今,看到母亲那瘦削的身影,那喜极而位的表情,看到父亲虽一言未语,但眉宇间掩藏不住的关切与探询,看到兄嫂、小弟笑逐颜开的样子,黄克诚的眼睛湿润了,他心里感到是那么的歉疚与不安。
一切很快安顿下来。农村的生活是平淡而又清苦的。
亲情纵然让人感伤难忘,但是黄克诚并没有忘记回来的初衷:寻找当地党组织,设法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
因此,短暂的休息之后,黄克诚井没有沉迷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里,他开始频频出没于县城、村落间,一边详细了解家乡党组织的情况,一边设法联系一些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和革命积极分子,以期与上级党组织取得联系后,迅速开展革命活动。
白色恐怖也笼罩着永兴这座偏远小城。
黄克诚的好友,永兴县共产党的创始人、县农民协会委员长黄庭芳就是在这里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并残酷杀害的。
县农民自卫军负责人尹子韶,这位黄克诚读高小时的老师,则被冠以“暴徒头子”,正遭敌通缉。
永兴县党组织受到了严重破坏。
很多在外地读书的青年学生,其中不乏共产党员、青年团员、革命积极分子,但苦于无法与党组织联系,都暂时躲藏在家乡。
黄克诚了解到这些具体情况后,首先与外地返乡的学生刘申、邝振兴、李卜成、刘木等七人建立了联系。说来也巧,他们曾是“永兴旅衡学友互助社”的成员,与黄克诚早就相识相知了。
接着,黄克诚又与尹子韶联系上了。
但是,到哪里去找党组织呢?
就在黄克诚等人积极寻找党组织时,党组织并没有忘记永兴。湘南特委专门派遣向大复来到永兴,主持开展永兴县的工作。
黄克诚得到消息,便约刘申、邝振兴等五人进城。在一家照相馆里,他们终于找到了以照相为掩护的向大复。
黄克诚就用省委介绍信与向大复接上了组织关系,同时,他又将李卜成、尹子韶、刘木等人介绍入党。
这样,黄克诚终于在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之下,开展地下革命活动了。
月高风清之夜。
永兴城北,白头狮宝塔里,正在秘密召开中共永兴特别支部扩大会议。
特支书记向大复主持会议。
向大复心里非常高兴。他刚来到永兴不久,苦于联络的人少,无法迅速开展活动。黄克诚主动带领尹子韶、邝振兴等人前来联系,还介绍几个人入党,无疑壮大了队伍。要知道,与会的十几个人里,大多数是黄克诚带来的人。
向大复满怀激情地传达了不久前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议精神。这个决议是由瞿秋白主持通过的,它在分析了当前形势之后,提出反对军阀战争,反对帝国主义,号召全党组织工农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建立工农革命军,实行土地革命。
这些主张指明了今后的革命方向,鼓舞了士气,因而博得了与会同志的拥护。
但是,黄克诚在赞成和拥护之余,又似乎感觉出一点不妥。因为决议提及在工农武装暴动中,对豪绅工贼反革命、对店东、商人等上层小资产阶级要毫不犹豫地实行革命的专政,而且对群众过激的革命行为,不许加以阻止..特别是向大复在传达决议中,反复提出:“杀!杀!杀尽豪绅反革命。
烧!烧!烧尽他们的巢穴。”这些都使黄克诚觉得有些太过激。
或许是决议鼓舞了人心。决议刚传达完,立刻有人站了起来,情绪激昂:
“我同意这个决议!我们应该组织农民暴动,为死难同志报仇!”
话音刚落,邝振兴立刻补充道:“我认为应该立即组织农民暴动,以实际行动贯彻中央决议!”
听完他的话,大多数同志也群情激昂,大家七嘴八舌,表示同意邝振兴的主张。
黄克诚注视着黑暗中一张张激动的面孔,心中却有另一番盘算。
沉思良久,黄克诚终于站了出来,郑重他说道:“同志们,我赞成组织农民暴动的计划,但是,”他话锋一转,“我不赞同立即暴动。我认为应该先做群众工作,积聚革命力量,为暴动准备条件,然后待机而动。”
黄克诚的一番话如异峰突起,与会同志都静了下来。
继而,有人大声指责黄克诚:“你这是右倾,胆小怕死!许克祥叛变后,浏阳的数千农军进攻长沙,而右倾机会主义者下令停止进攻,结果怎样?失败!令人痛心啊!”
黄克诚听出来了,那是邝振兴的声音。
邝振兴的话听起来义愤填膺,十分在理。大多数同志连连点头。
“右倾”这顶偌大的帽子,黄克诚并不在意。他只关心一点:在不具备立即暴动条件的情况下,硬拼将是十分危险的。
他据理直言道:“目前,立即举行暴动时机还不成熟,缺乏群众工作基础。大家十分清楚,我们的人全部加起来才几个?人数太少了。连‘暴动积极分子’都没有联系上几个,单凭我们少数几个人,就能够把暴动搞起来吗?”他诚恳地向大家说:“右倾,我们当然要反对。可是,不顾实际的盲动,是要吃大亏的。”
然而,急于看到革命成功的愿望已经使得人们情绪高涨起来。黄克诚的声音太微弱了,没有人听得进去。不仅如此,黄克诚遭到了同志们的严厉批判。罪名是——右倾机会主义者。
黄克诚坦然处之。一个共产党员,在党的会议上表达自己的净净忠言,有什么可怕的?
然而,事实绝非这么简单。若干年后他回忆说:
后来的永兴县委也一直认为我右倾,以至于暴动胜利后有一段时间不让我参加县委。①黄克诚也绝对想不到,这仅仅是个开始。在他以后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右倾”这个字眼将与他结下不解之缘,他将要为此遭受数不清的指责与磨难。
说来有趣,严厉批判终究代替不了严酷现实。
在商讨暴动的具体步骤时,特支书记向大复还是采纳了黄克诚的意见。
会议决定,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党员分头下去联络暴动积极分子,发动群众,壮大力量,做好暴动的准备工作。于是,永兴全县以便江为界,江东地区由向大复负责,江西地区由黄克诚负责。
准备暴动终于成为一个鼓舞人心的口号。
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转眼间,春节越来越近了。一天,几个到粤北乐昌县挑盐的农民带给黄克诚一个非同一般的消息:那里来了红军,为首的姓朱,他们打垮了白军,实行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那几个农民还喜滋滋地告诉黄克诚,平时一担盐十块钱,现在红军只卖一块钱!
黄克诚听完,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他敏锐地意识到举行暴动的时机来了。
他立刻找来尹子韶、刘申等人商议。
黄克诚还提议,由尹子韶亲自领导这场暴动,因为他曾担任过县农民自卫军的负责人。作为“暴动头子”,他在广大“暴徒”和农民群众中有一定的号召力。
黄克诚的建议得到一致赞同。
一支一百多人的暴动队伍组织起来了。
黄克诚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位姓朱的红军首领便是大名鼎鼎的朱德。他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历经艰险,由粤北直入湘南。
在湘南特委、宜章县委的配合下,他们率领队伍巧取宜章县城,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旗号。
这消息像一阵春风,迅速吹遍湘南各县,工农群众纷纷揭竿而起..
永兴县油麻圩。
一片红色的海洋,鲜红的旗帜迎风招展。红色的头巾,红色的臂箍,红色的腰带,红色的裹腿,连人们脸上也洋溢着喜悦的红光。
很短时间里,黄克诚和他的战友们将暴动队伍扩到了一千多人!
队伍刚刚组织起来时,还只是大刀、梭镖这些原始的武器。
但是,搞到武器的机会很快来了。
黄克诚了解到,一股从宜章溃退的反动民团溜到了永兴板梁村。他与战① 见《黄克诚回忆录》(上),解放军出版社,第51 页。
友们一商量,决定派人去消灭这股敌人。夺取枪支,武装自己。
尹子韶奉命率领暴动队伍连夜奔赴板梁。
敌人一路奔波逃命,早已疲惫不堪。来到板梁村,恨不得立刻躺下来,睡个好觉。但是,忽然间喊杀声四起,将他们吓得屁滚尿流,一个个跪倒在地,主动缴械投降。
暴动队伍不费一枪一弹,一下子缴获了二十多条枪。黄克诚等人将队伍拉到了油麻圩一带,积极广泛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将土地革命搞得红红火火。很多农民纷纷参加暴动队伍。
此时,共产党员刘木也在油榨圩一带组织农民暴动,拥有了一支近千人的队伍。
朱德、陈毅率部自宜章取郴县,进耒阳。路经永兴时,留下了一个主力排,帮助永兴暴动武装夺取县城。
夺取永兴县城已是箭在弦上。
永兴县城并无国民党正规军,因而黄克诚等与刘木合兵一处,又得到主力排的帮助,轻取永兴。
几天后,永兴县城太平寺人山人海,施旗飞舞,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永兴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同时,永兴县特支也改为县委,湘南特委派李一鼎担任县委书记。
永兴县所有的暴动武装合编成为永兴红色警卫团,尹子韶担任团长,黄克诚当选为党代表兼参谋长。
黄克诚全身心地投入到建立革命政权的繁忙工作中。就在大家忙忙碌碌分赴各区发动群众,建立基层苏维埃政权和群众武装时,黄克诚发现邝振兴躺倒不干了。
原来,邝振兴在工作中受到一些挫折,他一气之下跑回家里,不肯出来了。
黄克诚闻听此事,操起了政治工作的老本行。他亲自去邝振兴家中看望,一再动员他出来继续革命工作。但是,无论黄克诚怎么苦口婆心地劝说,邝振兴执意不从。
黄克诚灵机一动,想起了他批评自己的事,于是质问邝振兴:“过去你骂我是右倾机会主义,胆小怕事,现在革命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你却躲起来了,你这是什么主义?”
这句话果真起了作用。邝振兴低下头,无言以对,终于又出来工作了。
水兴暴动胜利之后,身为永兴县委军事工作负责人,黄克诚先后派遣尹子韶率警卫团去支援资兴、安仁暴动。
一时间,湘南各县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府,镰刀斧头旗高高飘扬。
郴县县城火光冲天,街道、房屋、商店瞬间化为乌有。整个县城瓦砾遍地,一片废墟。
这是湘南特委执行过左政策的结果。
居民们茫然了。
房屋烧得一空,人们住在哪里呢?又如何维持生计?在茫然之余,人们不禁生出一阵反感。地主豪绅反动派趁机煽动农民“反水”。
与此同时,郴县城郊,中共郴县县委正在召开群众大会,动员烧掉城郊的房屋。
本来,农民是支持革命的,积极参加暴动,但一听说烧了县城之后又要烧郊区村庄,不少农民情绪激动,当场撕下红袖标,换上白袖标,打起了白旗,而且将在场的县委书记夏明震等一批干部打死。湘南特委的这一套“左”
倾做法,搞得人们恐慌不安。自从湘南各县暴动以后,以陈佑魁为首的中共湘南特委,坚决贯彻执行翟秋白“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命令各县大烧大杀,他们不仅要求烧掉县城和土豪劣绅的房屋,还要求将衡阳到坪石间道路两侧十五华里的所有村庄统统烧掉。理由是“坚壁清野”,“使敌人无房可住,从而阻止其进攻。”
事实上,这种做法,是不得民心的。
阳春三月,春耕正忙。
黄克诚在屋里来回踱步。
对于湘南特委大烧大杀的指示,黄克诚实在不敢苟同。水兴暴动胜利后,县肃反委员会处决了一个大恶霸地主,这本是大快人心的好事。但是,肃反委员会竟然连这个地主的几个未成年的孩子,也不放过,说是斩草除根。黄克诚力持异议。他觉得尚未成年的孩子有什么罪?于是,他和肃反委员会的同志们争执起来。结果,黄克诚被指责为“右倾”,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至于烧房子,黄克诚心里很是抵触。
但是,上级关于大烧大杀的指示已经传达下来,怎样去实施呢?
黄克诚陷入了进退维谷之中。
这时,门“吱呀”一声开了。
黄克诚的哥哥来了。他哥哥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十分同情革命。
黄克诚便向哥哥问起老百姓对于乱烧房子的看法。哥哥告诉他,打土豪,分田地,老百姓一百个支持。但是,大家对烧房子很有看法。
哥哥谈到这里,悄声说道:“你们为什么要烧房子呢?把这么多、这么好的房子烧掉多可惜!就算是土豪劣绅的房子也不应该烧掉,可以分配给穷人住嘛。烧房子的做法很不得人心,使老百姓不得安身。”
哥哥说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黄克诚陷入沉恩。
永兴县委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执行湘南特委的指示。县委书记李一鼎是个刚愎自用、固执己见的人。会议一开始,他就布置起大烧大杀的任务,也不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他刚布置完任务,黄克诚站了起来,他的话一出口,石破天惊:“我坚决反对烧房子。这种做法是不得民心的。”李一鼎不容他说完,脸色一沉:“执行党的决议是不能打折扣的,你还是党员吗?!”
“正因为我是一名党员,所以才有责任提出自己的意见,使党免受损失。”
“你这是右倾!”李一鼎声色俱厉,“我命令你立刻带人火烧县城!”
“这种做法,会计老百姓不得安身。我拒绝执行。”黄克诚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哥哥的声音。
“我以组织的名义,命令你必须坚决彻底地予以执行!否则将予以严厉处分!”李一鼎勃然大怒。
黄克诚沉默不语,很久很久,他才吐出一句话:“我服从组织决定。”
黄克诚被迫负责火烧永兴县城。
一场大火烧下来,衙门机关、祠堂、庙宇和少许商店化为灰烬。但是,人们发现大部分房屋商店仍然“幸免于难”,完好无恙。
原来,黄克诚在执行上级命令时,采取了折衷的办法,总算使永兴县城房屋商店大部分保留下来。
这时,湘南特委委员周鲁来到了永兴。他是作为特派员到井冈山传达省委指示,返程路过永兴的。
周鲁在言谈话语中,对毛泽东大为不满。他大谈特谈毛泽东右倾,不实行烧杀政策等等。
黄克诚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十分欣慰。毛委员也这样抵制,说明自己的认识是有道理的。
大烧大杀的做法,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一天,县委接到情报,马田圩高亭司一带的农民,在地主豪绅的煽惑下,打出白旗,反对苏维埃政府。
县委当即决定,派尹子韶等率领队伍前往镇压。队伍出发后,在县城坐镇指挥的黄克诚却总是安定不下来,他十分担心尹子韶他们控制不住情绪,导致对“反水”农民乱烧滥杀的报复行动。
反复斟酌之后,黄克诚连夜离开县城,追赶尹子韶的队伍。事情果然不出黄克诚所料,当他拂晓赶到马田圩时,尹子韶正在指挥部队放火焚烧打白旗的马田刘家村。偌大一个村庄,已是一片火海。
黄克诚紧忙找到尹子韶。尹子韶告诉他,他们正打算再去烧另外几个打白旗的村子。
黄克诚暗自庆幸自己来得及时,他坚决制止了下一步的行动。
他先极力说服尹子韶,然后召开了干部会。
他向大家一再说明,这种蛮干的做法太脱离群众,到头来只会造成我们与农民的尖锐对立,反而让反动派趁机利用。黄克诚郑重宣布,今后不许烧农民的房子,这是部队的一条纪律,务必严格遵守。
耒水岸边的永兴县城,秩序如常。
由于邻县桂阳发生农民“反水”骚乱,永兴县委派尹子韶带领警卫团前往镇压,朱德也派出一个排兵力支援。这样,永兴县城仅留下了不足三分之一的兵力驻守,由黄克诚负责指挥。
湘南暴动引起国民党反动派极大的恐慌。敌人集结重兵镇压。敌强我弱,敌人一路气势汹汹,取耒阳,扑永兴。
黄克诚对此并不知晓,直到来阳失守,敌人快要进入永兴境内了,他才得知消息。
军情紧急!黄克诚去找县委书记李一鼎。
他向李一鼎建议,尹子韶率领的警卫团主力应该迅速回防,同时分散在各区乡的干部和武装也应速来县城集中。这样,不但可以集中力量抗击敌人,而且一旦情况危急,也可以有组织地撤退,免遭无谓的损失。
其实,敌人大举进攻耒阳的消息,李一鼎早就知道了。
湘南特委和朱德、陈毅所部一直与县委保持联系。但是李一鼎并没有将消息告诉黄克诚,而是守口如瓶,让黄克诚蒙在鼓里,毫无准备。
李一鼎听完黄克诚的建议,大为不满。他忍不住严厉叱责道:“你真是右倾得很!简直是个怕死鬼!敌人还没有兵临城下,你竟然考虑撤退了。”
李一鼎厌恶地看着黄克诚,想着这个人一贯右倾,处处与县委唱反调!
一连串的事情浮现在他眼前:
永兴暴动时,大革命失败后脱离革命队伍的陈甲衡,躲在家里,不肯出来革命。暴动胜利后,竟然来县委要求工作,分享革命果实!李一鼎与县委认为,他脱离革命就是叛变,于是决定予以处决。但是,黄克诚站出来唱反调,说什么,把陈甲衡放了,在实际工作中考验。
还有一次,县委认为一名干部与农民“反水”骚乱有牵连,开会讨论是否杀掉。又是黄克诚认为证据不足,坚决反对轻易杀人,并且影响了一部分同志,保住了这名干部。在小事上右倾,在上级指示面前,黄克诚更是处处提意见,消极执行。
这样的人能充分信任,委以重任吗?李一鼎一心这么想着。正因为如此,所以敌人占领耒阳,大举进攻永兴的事,他就不告诉黄克诚。
敌人正迅速逼近永兴县城。
黄克诚再次向李一鼎建议:永兴红色警卫团仅有三分之一的兵力留守永兴,枪支才二十多条,况且还有一批家属,事不宜迟,应该连夜撤离县城。
李一鼎当即予以否决。
等到敌人兵临城下,李一鼎才回过味来,命令黄克诚指挥部队,掩护县委撤退。
为时晚矣。县委机关和部分家属安全撤离了。可是为了掩护他们,邝振兴等一大批干部壮烈牺牲了。分散在各区乡的干部和武装在一无所知、未及准备的情况下,全部被敌人打散,损失殆尽。特别是,远在耒阳的尹子韶所部全部遇害,连一人一枪也没有回来。
数十年后,黄克诚依旧为此深深自责:
我虽不能原谅李一鼎那种刚愎自用、固执己见的不负责任作风,但作为县委主管军事工作的负责人,我还是深深地责备自己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过于麻痹大意,缺乏应有的警惕性,未能做到及时掌握敌情,以致在敌人迫近的情况下,来不及采取应变措施,而使我们的同志付出了重大牺牲。①由于湘南特委执行“左”倾盲动主义,在湘粤两省敌军南北夹击之下,加之湘南各县起义武装又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湘南起义失败了。3 月底,朱德、陈毅率部以及各县农军撤离湘南,向井冈山地区转移。
黄克诚带领从永兴撤退的八百多人几经辗转,进入酃县。在这里,县委将全部人员改编为永兴独立团,以黄克诚为团长,由李一鼎担任党代表。
随后,永兴独立团向井冈山进发。
巍巍井冈,生机盎然。
松涛阵阵,楠竹青青。鲜红的杜鹃花漫山遍野。5 月,井冈山砻市,风和日丽,碧空如洗。
龙江南岸的沙洲上,正在举行大会,庆祝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两支革命部队胜利会师。
两军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全军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共三个师八个团,一万余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黄克诚被任命为第十二师三十五团(即原来的永兴独立团)团长。
消息传到三十五团驻地大陇,黄克诚与全团将士无不欢欣鼓舞。
几天后,红十二师师长陈毅从砻市来到大陇,视察三十五团。
黄克诚向陈毅详细介绍了三十五团的整编情况,同时将心中酝酿已久的想法向陈毅提了出来:自己身体较弱,视力也很差,不太适合于团长这一重要职务,希望还是做政治工作,这样比较适合。
陈毅爽朗地笑了,他操着一口四川话,对黄克诚说:“要得,要得,可以给你们派一个团长。不过,团长没有派来之前,同志哥你还得当下去哟。”
根据红四军军委指示,黄克诚率三十五团先上井冈山,尔后到达遂川黄坳,在黄坳与江西军阀朱培德的一个营打了一仗,取得胜利。然后,随十二师进驻永新拿山,一边发动群众,一边加紧训练。
不久,红十二师撤消,整编为第三十团,原有各团相应缩编为营。黄克诚担任第二营党代表。
一个星期以后,三十团重返井冈山。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距离敌人统治区域较远,地势险要,交通较为闭塞,群众基础好,是个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好地方。但是,井冈山毕竟是个腹地不开阔的山区,这样一个不大的地方要想供给红四军一万多人的吃住,是十分困难的。况且,湘南暴动队伍中,妇女、老人、小孩常常混杂其中。所以,红四军军委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将耒阳、永兴、郴县、资兴四县农民武装编成四路游击队,返回湘南各县,去打游击。
一天深夜,部队宿营大井,李一鼎将上级指示告诉黄克诚。
黄克诚感到十分突然,心下存有疑问:我们湘南各县武装转移到井冈山后,对于目前各县情况并无了解,贸然匆匆分散回去,有没有危险?至少把握不大。
不过,疑虑虽有,黄克诚并没有提出来。接二连三被批判为右倾,使他慎重了一些。
命令很快传达下来。黄克诚被任命力第二路游击司令、刘承高、曹福昌任副司令,李一鼎为党代表,永兴县委书记。
部队于第二天返往湘南。
队伍行至途中,李一鼎突然找到黄克诚,告诉黄克诚,他要到衡阳找特委,让黄克诚代理县委书记。说完,李一鼎带着妻子扬长而去,沓无音信。
重担落在了黄克诚一人的肩上。他不知道,此行充满着荆棘与危险,最终使他再次与党失去联系。
永兴县城郊。夜幕已经降临。
在县委和游击队干部会议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当部队在城郊附近宿营时,黄克诚得知永兴县城已经驻扎国民党正规军一个团,相形之下,黄克诚手下的这几百号人,只有二十多条枪,而且携有不少老幼妇女,战斗力可想而知。黄克诚明白,何去何从,应当迅速决断。
因此,他召集了县委和游击队的干部,商讨部队的行动部署。
黄克诚首先分析了当前形势:敌强我弱,众寡悬殊,已经是不可否认的事实。那么,游击队无论攻打县城,还是渡过耒水到江西地区,都不可行。
如果让敌人发现了,情况定然危急。黄克诚进而提议:先动员妇女老幼分散回家,其余同志在永兴、资兴、安仁三县之间开展游击战,一旦情况有变,也可以向井冈山靠拢。
无疑,黄克诚的建议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因而得到了县委几位同志的支持。
但是,游击队中的同志沉默不语。
这时,副司令刘承高提出相反的意见:“我们应该去攻打永兴县城,要不然就过江到西岸去。”
刘承高是个江湖气颇重的人,不懂多少革命道理。永兴暴动时,他十分勇敢,因此很有些号召力。
刘承高的一番话,确实道出了游击队中绝大多数人的心声。游击队里多数是耒水西岸人,他们不过是刚刚武装起来的农民,组织纪律性很差,上井冈山这么长时间了,思家心切,恨不能赶快回到家乡,谁会愿意到三县交界处打游击?
经刘承高这么一鼓动,立刻有几个人站出来响应。黄克诚极力劝说,并晓以利害。但对这些家乡观念极重。又无多少军事常识的农民来说,一切无济干事。
刘承高更是振振有词:“你既然把我们从家乡带出来,就得把我们带回家乡去。”
不少人随声附和,异口同声,要求过江回家。
夜色已深,黄克诚苦口婆心的劝说却招来一些人的烦恼。“我们太累了,要睡觉!”不少人叫嚷。
既然仍旧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黄克诚只好宣布散会。他打算先宿营休息,明天再讨论。
连日行军让人疲劳不堪,黄克诚一倒下便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是阳光初照。
黄克诚环顾四周之后,大吃一惊。原来,除了他和李卜成、刘申、黄平三位同志以外,整个宿营地空无一人!黄克诚立刻明白:刘承高拉起队伍悄悄跑掉了!四人又惊又气,你看我,我看你,别无良策,只好去追赶大部队。
刚走了不远,前面枪声四起。
黄克诚等不禁加快了脚下的步伐。不一会儿,只见两个背枪的战士跑了过来。
四人上前追问个究竟。两名战士告诉他们,队伍还没有接近县城,忽听到枪响,大家乱了营,四散而逃,跑回家去了。黄克诚简直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活生生的几百号人,一夜之间就垮掉了!
这件事使黄克诚受到了深刻的教训,一支军队,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是十分危险的。现在,自己身边只剩下五个人了,怎么办?黄克诚暗问自己。
黄克诚与其余五个人一商量,决定去追赶耒阳县游击队。耒阳游击队人多枪多,力量比较强。黄克诚与其负责人也很熟悉。先跟随他们活动,再图良策,也不失一个好主意。黄克诚一行六人很快追上了耒阳游击队。
为了便于活动,耒阳游击队的领导与黄克诚等想出个主意,部队扯起国民党军队的旗号,伪装成白军。
这个办法十分奏效。队伍大摇大摆进入了一个小镇,出敌不意地歼灭了一个民团,不但缴获了几十支枪,还缴了几千块银元。
这一小小的胜利,使不少人忘乎所以,竟然于起了杀人放火的事情,把银元也按人头分了。
黄克诚一见,急忙上前劝阻。但是,根本没人听!杀人,烧房子;烧房子,杀人。黄克诚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心中气愤,但无可奈何。
接着,部队也犯了与永兴游击队同样的毛病,大家吵吵嚷嚷,要求打回家乡去。
黄克诚只好带领李卜成等五人脱离他们,回到永兴。永兴到处挂着血淋淋的人头,到处是敌人的盘查哨卡。黄克诚、尹子韶等人被列为“共匪要犯”,通缉令贴满城乡各处。黄克诚等只好分开来活动,黄克诚带着李卜成潜回家乡油麻圩下青村。
下青村附近的一座山下,黄克诚与李卜成懒散地躺在山坡上晒太阳。
两人看上去脸色过于苍白,蓬散着头发,衣着破旧。黄克诚和李卜成回下青村后,一直潜伏在山上,以免被敌人发现。
黄克诚的父亲是反对他参加革命的,因而黄克诚回家后,不敢告诉父母自己回来,便设法与哥、嫂联系上了。哥、嫂对他十分关心和同情,每天嫂子偷偷上山给他和李卜成送饭,还帮他们打探消息。
后来,黄克诚和李卜成就白天躲进密林深处,晚上夜深人静时,悄悄摸回村,在自家房后的猪栏上睡上一会儿。天刚蒙蒙亮,嫂子便将黄克诚二人喊醒,让他们赶快上山去躲藏。
日子一天天过去,消息却越来越糟糕。
自从暴动队伍撤离,拉上井冈山后,湘南各县沦落敌手,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疯狂大屠杀,仅永兴一县就有三千多人被残害。
耒阳、永兴、郴县、资兴四县游击队返回湘南各县后,都被打散垮掉了。
湘南特委音讯全无。
永兴党组织已经遭受极度破坏。
黄克诚、李卜成试图寻找党组织,几经努力,但一无所获。
黄克诚与李卜成隐蔽活动时间一长,反动民团似乎察觉到一点风声,不断派人上山搜捕。
在目前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之下,继续在村子里潜伏并非长久之计,但是,不在这里又到哪里去呢?
黄克诚左思右想,决定离开永兴,到外边寻找党组织。李卜成对此表示同意。
两人便开始了外出的准备。这不,两人每天在山下晒太阳,就是为了外出找党组织。因为,在山林里呆久了,很少见阳光,两人脸色苍白得很,如果外出,肯定惹人注意。
这时,黄克诚的弟弟送饭来了。
黄克诚接下饭篮,打发弟弟一走,便对李卜成说:“这几天风声很紧,我们还是把饭拿到山上去吃安全些。”
李卜成晒着太阳,不以为然:“你怕什么?难道吃顿饭的工夫,敌人就会来吗?”
黄克诚也不搭话,端起饭就往山上走。
李卜成尤奈,只好随着黄克诚上了山。
两人刚爬上一个高坡,还没有进入树林,一股民团突然出现并包围了山下的村子。
两人见势不妙,一头钻进了树林里。
李卜成内心紧张,一慌神,摔了个大跤。
黄克诚一瞧他那副样子,与刚才不以为然的神情判若两人,忍不住半开玩笑道:“你慌什么?难道吃顿饭的工夫,敌人就会来吗?”
李卜成有些不好意思:“幸好我们没有在山下吃饭,不然的话,这次可就逃不脱了。”
黄克诚与李卜成不知道,黄克诚的弟弟在送饭回家的路上就被敌人抓住了,好不容易才脱身。但是,敌人冲进黄克诚的家,把他老父亲抓起来拷问,并且将全村男女老少赶到打谷场上,逐个辨认,企图抓住黄克诚,折腾半天,毫无所获。黄克诚的父亲并不知道儿子潜伏在家,但是敌人仍不放过他,想把他带走。幸而有个豪绅说了句:“这老家伙一点油水也没有,带走也没有什么用,反而白管饭。”于是,敌人才把老人放了。
经此一事,黄克诚二人知道此地已经不可久呆,他们决定离家出走,寻找党组织。
临走之前,已经在山林潜伏几个月的黄克诚终于回家与父母见了一面。
父亲不过是个老实、胆小怕事的农民,凭空遭受抓捕拷问,自然心中窝火,所以一见黄克诚,气得暴跳如雷,一边用手指着黄克诚,一边放声大骂。
但是,毕竟是自己儿子,骂着骂着,已是气噎哽喉,不能成声。慈祥善良的母亲也在一旁说起了风凉话:“这都是你们让他出去读书的报应!这下可好,读书读成气候了,读得好!读得好嘛!”
哥哥、嫂子、弟弟站在旁边,不便作声。
黄克诚面对老父老母,心情复杂,想说几句,又不知道怎样开口。于是,一扭头出了家门。
黄克诚未曾想到,这是最后一次与老父老母相见!当他再次回来时,只能在父母那长满乱草的坟前加把土,来抚慰父母在天之灵了。
一个月落星疏之夜,黄克诚与李卜成悄悄翻过黑黝黝的山峦,离开家乡,踏上了寻找党组织的艰辛征途。上海。五光十色,一片繁华。
黄克诚与李卜成走出火车站,站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心里多多少少有点忐忑不安。
自从离开永兴,两人下轮船、爬煤车、坐火车,一路辗转,一路风尘,终于来到了上海。
他们途经长沙、南京时,试图侥幸碰上个熟人,寻找到党的关系,但是一切都是徒劳。
上海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也许能够找到党的关系。可是,两人初来上海,人生地疏,听说上海又很大,希望碰上一两个熟人,不亚于大海捞针。置身于拥挤的人流,繁华的街道上,两人真有些不知所措了。
两人先找了一个便宜的住处,然后开始了寻找党组织的不懈努力。
他们白天四处游荡,希望碰上个熟识的同志;有时,走累了,就钻进书店看书。
转眼间,两个多月过去,两人身上已是一文不名,生活日见拮据。
党组织找不到,生活没有着落,房东天天逼租,两人心中焦急,开始四处我工作,厚着脸皮去找人求助。
一天,黄克诚在报纸上看到了“黄壁”这个名字,他不禁怦然心动。黄壁是永兴县人,曾留学日本,在家乡颇有名气,因而黄克诚久闻其名。黄克诚从报纸上得知,黄壁现在上海兵工厂担任炮弹部主任。黄克诚赶紧用化名给黄壁写了封信求助。几天之后,黄壁回信了,约黄克诚到厂里面谈。黄克诚真是喜出望外。他立即赶到了上海兵工厂,黄壁在办公室里接见了他,还没有来得及谈几句话,黄壁因有要事,便委托他的亲戚兼同事与黄克诚面谈。
不一会儿,黄壁的那个亲戚兼同事走进了办公室。黄克诚一见,心中吃了一惊。原来,此人叫邓丰立,与黄克诚的姑父同村,是当地有名的大恶霸,湘南暴动失败后,此人杀害了不少参加暴动的农民和共产党员。黄克诚与他曾谋过面。也许是这几年来黄克诚变化比较大,邓丰立并没有认出他来。
几句寒暄过后,邓丰立问起了黄克诚过去的情况。黄克诚镇定自若,编造了一些情况,一副素不相识的样子。邓丰立得知他是永兴下青村人,突然问道:“下青村有个黄时瑄,你认识吗?”
黄时瑄是黄克诚读私塾时的名字。黄克诚坦然回答:“过去在家时认识他。”
邓丰立追问:“黄时瑄现在什么地方,你知道吗?”黄克诚答道:“我离家出来很久了,从没有跟他联系过,也不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
邓丰立恶狠狠他说:“他是个杀人放火的共产党!”黄克诚故作惊讶:
“啊?!他那样的人还会是共产党,真想不到。”
“他领头在我们那一带搞暴动,当局正在通缉他。”邓丰立声色俱厉,“我要是见到他,决不能轻饶他!”
“他那种人也会搞暴动?真看不出来。”黄克诚一声感叹。黄克诚把话题一转,问起了邓丰立一家人的情况。最后,当黄克诚从对方口中得知黄壁今天不能回来时,他赶紧说道:“既然黄壁先生今天不能回来,那么我改日再来拜访,今天就此告辞了。”
说完,黄克诚起身告退,邓丰立一直送到工厂门口才回去。黄克诚目送邓丰立远去,如释重负,长舒一口气。看看自己的手心,已是一把汗。
黄克诚再不敢去找黄壁,只好另谋他路。
天气越来越冷,雪花漫天飞舞。街道上湿漉漉的,行人稀少。
黄克诚与李卜成经济来源早已断绝,日子更加窘迫,党组织也一直寻找不到,看着窗外雪花在寒风中飘舞,心里不免苦涩。现在已经是1929 年的1月了。党组织到底在哪里呢?几天之后,天空晴朗,太阳也露出了笑脸。
黄克诚和李卜成正在商量如何摆脱目前困境,曾希圣突然出现在他俩面前!曾希圣是黄克诚在衡阳读书时的同学,后来两人又同人广州政治讲习班,相互十分熟悉。
曾希圣听说他俩在上海,费尽周折,才找到他们。他告诉黄克诚、李卜成,他已经在上海接上组织关系了。原来,他哥哥在中央军委工作,他也是来到上海找到党组织的。
黄克诚、李卜成闻听,高兴极了,忍不住流下喜悦的泪水。对于饥寒交迫,终日寻觅党组织未果的他们来说,这个消息真是天大的喜事!黄克诚、李卜成马上给党中央写了一份报告,请求接上组织关系,并委托曾希圣的哥哥转交党中央。
党中央很快派人来看望他们,接纳了他们的组织关系。看到他俩天寒地冻还穿着单衣,党组织立即给了他俩六十块钱,以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法租界的一间亭子间里,黄克诚与李卜成终于有了个安居之所。
他们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平静间隙,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党中央派人送来的六大会议文件以及共产国际的有关文件、各种革命刊物等。
黄克诚读得十分认真,边阅读边思考,这使他对革命问题的理论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这期间,他才知道什么是右倾机会主义,什么是左倾盲动主义。在此之前,虽然他被多次指责为右倾,但是,对于什么是右倾,黄克诚并不很了解。
经过一段平静的学习生活之后,中央军委派人来与他俩谈话,要他们自找职业,以此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于是,黄克诚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前往河北唐山原唐生智的部队,开展地下革命工作。
武汉。国民党陆军第二师政训处图书室。
黄克诚身穿国民党少尉军服,清查整理图书。
黄克诚怎么从河北唐山一下子来到千里之外的湖北武汉?原来,黄克诚从上海抵达唐山后,一直呆在国民党第五十三师一五八旅。这支部队原是唐生智的嫡系,也就是黄克诚北伐时期所在的部队。因而,黄克诚的故旧相识很多,包括旅长凌兆尧。
黄克诚来到这里后,一边接触一些中下级军官,他们多是黄克诚在教导队教过的学生,一边抽空接触附近煤矿的工人,主要为今后开展革命工作作些调查、准备。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旅长凌兆尧一直不给他安排工作。原来,凌兆尧对他起了戒心,怀疑他是共产党员。无奈,黄克诚辗转南下武汉,通过故旧,进入了国民党陆二师政训处。陆二师是蒋介石的嫡系,耳目众多,政训处主任康泽又是蒋介石的亲信学生,所以,黄克诚在陆二师十分谨慎,小心翼翼地开展革命工作。
尽管如此,也难免有危险。
一天,黄克诚与一个同乡军官在闹市区闲逛,突然与一个人迎面而遇。
此人叫刘雄,永兴一个大地主的儿子,曾与黄克诚在衡阳三师同窗。湘南暴动时,刘雄家被暴动农民搜抄,他的一个兄弟也被杀。于是,刘雄与家人疯狂报复,将一大批暴动农民和共产党员捕杀。
黄克诚与刘雄相识,这只疯狗一向以搜捕共产党人为己任,如果让他认出、他岂能放过?
不过,回避为时已晚!黄克诚灵机一动,主动迎上前去,来了个先发制人,“啊!老朋友,多年不见,一向可好?”黄克诚一边故作亲热,一边紧紧攥住了刘雄的手。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让刘雄有点瞠目结舌,一时反应不过来。接着他想抽出手,说点什么。
黄克诚岂容他开口,他更加用力地握着刘雄的手,自己则继续说些无关痛痒的亲热之词。
刘雄有些发急,极力想开口说话。
黄克诚哪里管他,一口气说完,不等刘雄反应,猛地一松手,钻进了拥挤的人流中。
与黄克诚同行的老乡见状,心下已然明白,赶紧又抓住刘雄的手,继续与刘雄搭茬说话,使他难以脱身。
黄克诚藉此从容地跑脱。虚惊一场之后,他再也不轻易上街了。
不久,那个刘雄发现并告发了黄克诚的患难之交李卜成,将李卜成残忍地杀害了。
在国民党军队里的日子是很难熬的,当然也促使黄克诚去思考很多问题。他在后来回忆道:
这期间,我思想上反复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看到从大革命的失败,到目前白区党组织到处遭受敌人的破坏,许多共产党员和革命者血流成河的现实,认识到我们在军队中只抓政治工作,而不注重抓军权,以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这个教训太深刻了。我深深感到,革命必须依靠武装斗争。没有革命武装作后盾,迟早会成为敌人的俎上肉,任人宰割。于是,我逐渐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到游击区去,重回红军搞军事斗争。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