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在线阅读 暂停/继续 加入书签
历史名相:杀妻求将的“战神”

吴起是推动中国从旧的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先行者!他是推动中国法制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的领头人!吴起创建魏武卒,著《吴起兵法》,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奇功伟迹!在军事史上可与孙武并称!他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终于靠自己的想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吴起像

  避人生疑,举刀杀妻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吴起,卫国左氏,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先后在鲁国、魏国、楚国做官,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吴起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很高,和兵圣孙武差不多,被称为吴子,著有《吴子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公元前381年),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善用兵。吴起从小聪颖好学,深受家人的喜爱,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在吴起童年时,他的父亲就去逝了,他就在母亲的教抚下习文练武。吴母是一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开明、豁达的贵族夫人,对吴起的成长有较为深刻的影响。

  吴起出生在卫国左氏的一个富贵家庭,少年时吴起就有远大的抱负,到十八岁时,已成为文武双全,胸藏百万甲兵的将才。“治世出贤臣,末世出小人,乱世出英雄”。他非常喜好军事,天天弄枪使棒,常常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统率千军万马,驰骋沙场,杀敌立功,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他不惜花费千金,破家游历,奔走列国,希望得到诸侯的重用,以便施展其才能,做一番事业。然而,在使得家业荡尽之后,也没掏得一官半职。遭到邻里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

  于是,他逃到曾子门下学习儒术。此时,鲁国“三桓”的势力已大大的削弱,公仪休、孔仅等儒者主政,鲁国作为一个三流的小国艰难地维持着。吴起入鲁一年有余,他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的老师曾子以为他会赶回家奔丧,谁知第二天吴起若无其事照常来上课,曾子惊讶地询问吴起,吴起满不在乎的回答:“母亲既然已经死去,赶回去也无济于事,还不如继续追求学问。”

  照例说,母亲去逝了,作为儿子的吴起要回去守孝才对。古代最重视的就是孝道,但吴起深感一事无成,愧对自己的承诺,最终没有回家奔丧。可见此人很是敢说敢为!虽说吴起这种精神可嘉,可他的老师曾子是个大儒,一看自己的学生这么没有孝心,真是有失自己的面子,就把吴起赶出去了。吴起被曾子赶走后,来到了鲁国改学兵法。从儒家跳到兵家,一个主张仁爱,一个要打仗,两者的思想是完全相反的。这也说明了吴起是一个脑子灵活的人。

  吴起在曾子门下一段时间的学习,使得他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他后来的政治实践活动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不过,在儒家门下的学习,也使吴起意识到儒家学说“迂阔而远于事情”的一面,感到这种学说难以适应时势的需要,转而攻兵,也许更适合他。机缘也许就是这样,中华大地上从此少了一名儒者,却多了一位日后名闻天下,威震四方的名将。

  鲁穆公4年,即公元前412年,齐宣公派大将项子牛率兵向鲁国的莒和安阳发动了进攻。在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鲁国君臣内心开始恐慌了。他环顾朝野,全国很难选出一个统兵御敌的将军。因为吴起这时正埋头钻研兵书,并时常发表一些治兵战守的真知灼见,在鲁国有一定影响。在这危急关头,有人向鲁穆公推荐了吴起,鲁穆公也就只好瞩望于他。不料有人提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提任统帅能否忠心于鲁国提出了异议。此事传到吴起那里,使他思绪起伏,翻江倒海。面对千载难逢的契机,他毅然做出痛苦的抉择,以妻子的性命为代价换取功名。

  齐国攻鲁,齐强鲁弱,鲁军不是齐军的对手,但吴起善于用兵。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齐派大将张丑佯来讲和,张到鲁军中探虚实时,吴起将那些英勇的将士隐蔽起来,而是让那些老弱病残的将士留守营帐。并且设下酒宴来款待张,吴起装出一副怯战申和的样子。先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受了蒙蔽,认为鲁军不堪一击,贸然进犯。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

  就这样,吴起巧妙地指挥鲁军打了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漂亮仗,既使鲁国转危为安,也使自己跻身于名将之林,闻名列国。

  然而,吴起为鲁国立下战功,不仅没有受到表彰,反而受到鲁国旧贵族势力的疑忌和排斥,说吴起是个残暴无情的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馀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

  这显然是一派糊涂可笑的歪道理。按照这帮子奸猾小人的逻辑,鲁国打胜仗反倒成了坏事,那当初何必饥不择食地求救于吴起呢?如果战败就能安全,何不待齐军一到就按兵束甲,与之订立屈辱的城下之盟呢?如果重用吴起就是与兄弟之国的卫国过不去,那么当初又何必任他为鲁军的统帅呢?

  当然,只要此时鲁穆公还具备常人的理智,就不会被奸佞宵小之徒的胡言乱语所迷惑。但是,事实证明,鲁穆公恰恰是一位失去常人理智的糊涂国君。在他看来,只要鲁国还能苟安于一时,就不必奋起振作;只要危机还没有降临到头上,也就不必防患于未然。人才虽然在关键时刻能够济困解急,但却不如佞臣用起来得心应手。信而见疑,忠而遭谤。身处如此昏暗的鲁国,面对昏聩到不可救药的君臣,吴起的心彻底地绝望了。

  吴起破齐,显露出了他出色的谋略才能。可最终由于小人的离间,鲁穆公解除了他的兵权。

  待在鲁国的5年里,吴起虽然受到了极为不公平的待遇,但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仍不失为一个光辉的起点。因为正是在这里,他刻苦攻读了不少儒家经典,钻研了当时能够看到的所有兵家著作,特别是指挥一次以弱胜强的战役证明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干,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让列国刮目相看。

  之后,吴起听说魏文侯斯爱才如命,就离开鲁国前往魏国寻找出路。

  无敌之将,大显才华

  吴起来到了魏国,魏国的大夫向魏文侯推荐说:吴起用兵,司马穰苴都赶不上他。文侯用吴起为将,率兵攻打秦国,连拔五城,夺取了西河之地(今陕西大荔县以东地区)。文侯任用乐羊攻中山,吴起又和西门豹奉令率兵相助,一起灭亡了中山国。不久,被任为西河郡守,担负防御秦国的重任。

  吴起治理军队,跟一般将领不同,他能平等待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军纪严明。兵书《尉缭子》记载:吴起统率西河魏军与秦军作战,晚上宿营时,他的住处从不铲平,累了,只是用树枝搭在上面,勉强遮蔽霜露就可以了。他这样做就是表示不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吴起对待士卒“平易近人”,与士兵最下层吃饭穿衣同一标准。睡觉不铺卧席,走路不乘车子,亲自捆扎和担负粮食,与士兵分担劳苦。有一年,他统率魏军进攻中山国,有个士兵长了脓疮,坐卧痛苦不堪,吴起知道后,亲自为他吸脓,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哭了。别人对她说:“你的儿子不过是普通士兵,而将军却亲自为你的儿子吸脓,你为什么要哭呢?”这位母亲说:“我并不是哭这个,前些年,我儿子他父亲也患疮长脓,吴将军曾为他吸吮,他感恩在心,出战时奋勇争先,有进无退,因此战死杀场。如今吴将军又为我的儿子吸脓,我想我儿子注定会和他的父亲一样,战死杀场,以报答将军。想到这里,所以才哭啊!”

  由于吴起非常爱惜士卒,能与士卒共甘苦,受到将士们的拥戴,将士们也都乐于跟随他去拼死作战,这就使得魏军内部官兵关系融洽,上下团结一致,战斗力很强;加上吴起作战指挥有方,因而打了许多胜仗。

  从以上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吴起的确有过人之处,那就是他爱护战士。有这样的主将,还会有不拼命的士兵吗!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么富有人情味的“上司”,部下能不尽心竭力、效命疆场吗?正因为吴起如此善待士兵,士兵们才会个个英勇善战。

  然而吴起要求他们执行军令、军纪是极为严厉的。有一次,吴起指挥魏军与秦军对阵,两军尚未击鼓交锋,魏军中一个士卒克制不住杀敌的情绪,勇猛地冲向敌阵,斩获两个敌人首级回阵,吴起立刻下令把这个士卒杀掉。这时,军吏(军中执法官)向吴起劝谏说:“这个士卒非常勇敢,很有才干,请将军不要斩杀他。”吴起惋惜地回答说:“他的确勇敢能战,但没有按我的命令去杀敌,就应该杀掉啊。”

  吴起用兵作战,料敌制胜,成为当时著名的军事统帅。《尉缭子》记载说:吴起指挥七万军队,天下无敌。《吴子》中记载:吴起统率魏军与其他诸侯国进行大战共七十六次,魏军获得全面胜利的六十四次,其余十二次与敌不分胜负,魏国向四面发展,扩充土地千里之远。从此,吴起声名显赫,威震天下。吴起还根据士兵的不同特点,对军队采取新的编制,以便在战争时根据敌军以及地形的特点,交互使用或者互相配合使用这些军队,使每个士兵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吴起在魏国创立的这套军事制度,后人称“武卒制。”

  魏文侯看到吴起善于用兵,屡建战功,又有政治才干,为人廉洁,深得军心,于是就派他做西河地区的军政长官。西河是魏国西部边疆的军事基地,与秦、韩两国接境,地处黄河之西,容易受到敌军的攻击,很难防守,而且后路受到黄河的阻截,一旦发生战事,很难得到本国支援,只能独立作战。吴起赴任后,马上就在西河实行法治,进行改革。吴起主张“内修文德,外治武备”。他首先整顿西河的各级官吏,重用和提拔廉洁奉公的有能之士,裁撤庸碌无能的将领,打击贪官污吏,使西河吏治焕然一新。同时在西河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充实府库,使西河地区粮饷充裕。吴起尤为重视加强边防建设,他认为要使自己的国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强国家的军事力量,抚养战斗之士,训练军队,为保卫魏国的西河建立了一支精锐的“魏武卒”。这一时期他“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别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由于西河地区兵精粮足,秦国再也不敢向东扩张势力。

  吴起强调治军,认为军队能否取胜,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优势,依靠军队的质量更为重要。这种论点,可以说是对《孙子兵法》的补充和发展。在作战指导思想方面,他也继承和发展了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名言。吴起认为,指导战争必须根据敌情、天时、地利等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审时度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法,才能战胜敌人。善于用兵的人,要注意捕捉有利战机。攻击敌人的要害之处。他主张,在有胜利把握时,就应坚决地进攻;在没有胜利把握时,就要果断地退出战斗。他的这些军事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战争实践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一直为后人所推崇。

  吴起虽很受魏文侯的器重,而且他成就也较突出,但是,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卒,魏武侯继位,吴起受到了某些大臣的排挤,被迫奔楚。

  由于吴起在魏国政绩卓著,军功赫赫,所以他一到楚国,就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主持变法。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

  吴起变法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其国力迅速强盛。公元前381年,赵国遭到魏国的进攻,求救于楚。楚国派兵攻魏救赵,大败魏军。殊不知,吴起变法的同时,也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楚之贵族皆欲害吴起。《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就在对魏战争胜利的这一年,楚悼王病死。《史记》记载:“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说的是,楚悼王死后,楚国旧贵族乘机作乱,围攻吴起,吴起逃避在楚悼王的尸体旁,贵族用乱箭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楚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群臣射王尸者,尽当其罪,因而被夷宗者70余家。但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虽然吴起变法没能成功,但变法却在楚国贵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吴起变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楚国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如《韩非子·喻老》云:“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淮南子·人间训》云:“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绝禄。”这些现象与吴起变法中的“封君三世收其爵禄”的条文相合,应该说是吴起变法以后出现的。不可否认地说,吴起的变法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吴起虽被害,但他的变法和李悝一样,都给后来实施改革的商鞅以深刻的启示。

  《汉书·艺文志》着录《吴起》四十八篇,早佚。今存《吴子》六篇,多后人假托。司马迁评价吴起说:“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可见后人不单把吴起看作军事家,更把他看作政治家、改革家。

  中国古代军事家和改革家的行列中,吴起,算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又是一个让人难以评说的人物。作为一个人,就一般道德而言,无论如何,他都曾负有深重的道德劣迹;而做官之后,就官德来衡量,他又是无可挑剔的。时代的久远,人心的幽深,使得作为今人的我们已经很难推知吴起的真实心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很清醒地把官德视为一种必须依托的资源,他至少是在很努力地经营这种资源。春秋战国时期出将入相的人物很多,但能达到吴起这个高度的就实在是凤毛麟角了。总体上讲,吴起是春秋向战国过渡时期杰出的历史人物,集儒家、兵家、法家思想于一身,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

  首先,吴起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吴起早年从孔子高徒曾参学儒,也深谙儒家的以仁德为思想的治国之道。在魏国时,有一次,魏武侯和吴起一起出游,坐船到河中,武侯说道:“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便以夏禹灭苗氏、汤王灭夏桀、周武王灭纣王来教导他,治国应以施德政,而不是在地势的险峻,吴起治理西河时,赏罚严明,立信于民,劝农桑,兴水利,西河为之富庶,成为抵挡强秦东侵的铜墙铁壁。在楚国为相时,在楚悼王的大力支持,依法家思想为指导,推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裁撤冗员,大量削减无功旧贵族,奖励耕战,使楚国府库为充实,士兵强悍,达到了他的目的。

  其次,他又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所著的《吴子兵法》反映了他的军事思想却是肯定的。吴起是一个典型的事业导向型的人,对于他这种人来说,恬静淡薄的隐居生活是无法忍受的,这一点和孙子有着天壤之别。强烈的功名心使得吴起的许多行为倍受诟病,吴起还处处受小人的暗算,由于不会激流勇退而不得善终,真可谓命运多舛。后世常说“孙吴”,事实上,吴起的功业要比孙武辉煌的多。

  在弱肉强食的春秋末期,诸侯割据混战,吴起是作为一位军事家的身份登上历史舞台的,他三年学兵法,深得用兵、治军之道。在鲁国为将时,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苦劳,深得军心,在齐鲁之战中,以示形于敌之思想,大败齐国,以弱胜强;在魏国时,吴起为西河太守,筑“吴城”,赏罚必信,体恤士卒,士卒都肯为他卖命,并为魏辟土四面,拓地千里,威慑韩、赵,强秦也不敢越雷池半部;在楚国时,南平百越,北并陈蔡,使楚国军事实力空前强大,雄视天下。除此之外,吴起对兵法也有较深入的研究,他的兵法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历史上,他的军事成就与孙子不相上下,后人常说的“孙吴”即此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